绣花功夫,映照在20万字的笔记里…

2020-11-13 10:46   云上松滋  

 一台电脑、一堆摆放整齐的文件,办公桌上方悬挂着一盏节能灯,曾不知多少次陪她到夜深人静。

桌上的笔记本仔细一数,居然有12本之多。20余万字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工作的点点滴滴。

“精准扶贫是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而周琼的绣花功夫,就在这20余万字的笔记里。通过刻苦学习、勤奋实践,周琼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基层工作者成长为扶贫道路上的“政策通”、工作中的“多面手”,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01

2015年11月,是周琼扶贫工作的起点。

刚考上公务员的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到最好。

白天,她在各村居跑,晚上,一头扎进办公室里,学文件,整数据,录信息,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一周下来,体重掉了7斤,头发掉了一层,换来的是全部理顺18个村居1207户3256人的国库网信息。这个门外汉,凭借一股韧劲,不仅 “拼”成了业务通,还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认可,也成了“扶贫救火队长”。

2016年,周琼到达帮扶第一站同兴村,工作滞后,贫困户多,怨气也多。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抓思想,传方法,定措施,不到一年时间,村里12户贫困户发展虾稻连作和南瓜产业,8个贫困对象进鑫满堂公司务工,扶贫成效,立竿见影。

2017年,周琼被调到合并的省贫困村复兴场村。一年时间,硬化通村公路5.4公里,建起蔬菜大棚50个,全村93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涌现了一批产业发展脱贫光荣户。村集体经济首次过10万元,复兴场村如期脱贫出列。

2018至2019年,周琼又被调整到规模最大的省贫困村报德寺村。班子战力弱,基础短板多,产业无规模,这是横亘在该村致富路上的三座大山。强班子,补短板,壮产业,三招致胜。公开招聘年轻后备干部2人,硬化道路6公里,新建3个排灌站和万米沟渠,流转土地1200亩,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个,带动3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9年,报德寺村整村出列。

看到一个个村脱贫出列,周琼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她说,干扶贫,很多时候救的不仅是工作上的火,其实救的是一个个身陷困境的人。

02

今年7月,梅雨连绵不绝,复兴场村姚德芬,15亩虾稻田的秧苗,全部被淹死了,两口子还大吵了一架。看着姚德芬满脸泪水,再看看田里稀稀的几根秧苗,周琼心里难受极了。

她赶紧联系农技中心,购买好补救谷种,挽起裤腿和她一起下田补种。一周后,姚德芬拉着周琼的手,再一次站在田埂上,望着泛绿的秧苗时,姚德芬忍不住又哭了,只不过,这次是欢喜的泪水,是希望的泪水。

90后小伙子曾创,18年回家创办了一个小型铅笔加工车间,周琼帮他申请了10万元扶贫贷款,车间办的风生水起,8个贫困乡亲在车间务工。2020年春,因疫情影响,学生停课,铅笔订单化为乌有,银行贷款也快到期,小伙子一筹莫展。周琼将他带到脱贫标兵杨威的水蛭养殖基地参观学习,曾创成功转产,目前,18个大棚的水蛭正在热销中。曾创笑嘻嘻的,周琼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03

疫情期间,贫困户买药治病成了周琼最牵挂的事,她的防控专车也是生活物资专车。2月4日,周琼接到报德寺村张家英打来的电话,“孩子的药还有三天就没有了,怎么办啊?”“你不急,我来想办法。”历经一番周折,当周琼将特效药送到张家英手上时,张家英万分激动。

“一路走来,正是因为可敬的他们,让我信心倍增。”周琼说道。

新发桥村吴卫红,身患肾病,妻子严重风湿丧失劳动力,父母年过古稀浑身是病,但他义无反顾将突发疾病变成植物人的姨妹接到家里照顾,邻居们叫他“苕姐夫”;新发桥村袁平,用手爬行,种田养猪从不叫一声苦,又大孝至善,人们赞他“好儿郎”;四兴垸村向成亮,自己,妻子,儿子相继确诊为癌症,从不放弃,乐观向上又热心公益,乡亲们称他“主心骨”。

一路走来,因为这群可爱的人,周琼无怨无悔。

月堤村87岁的罗发耀大爷给周琼送来锦旗,“丫头,房子建好了,水管接通了,治病报销了,我这日子,越来越好了”;红星村贺天英大娘一周透析三次,“这病磨的我一天也不想活,可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想活,我想活一百岁”;杨家垴双目失明的周爹爹招乎周琼坐下,“小周,我虽然看不见你的人,但我听得出你的声音……”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5年扶贫路,每一步都是周琼成长的脚步。因为她知道,只要能为乡亲们带来一丝丝希望一点点帮助,她都会倾尽全力去做!因为她明白,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正在从事的是党的宏图大业,这个担子,即使重如千钧,也要勇敢地挑起来,昂首挺胸,永远向前。(编辑:张倩)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