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注定她与盐有太多的故事。从盐城的盐和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盐文化的历史脉络。
很多人对盐城的印象,是她的红色符号,因为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这里被称为“革命老区”,老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自然条件不好,生活比较艰苦。可能大家还不知道的是,盐城一直很美很美,水韵悠悠、芦荡青青、鸡鸭成群、鱼虾满舱,最让人流连的是那水天一色,波光粼粼,荷花点点,池塘浅草,一派水乡的好景象。其实,从古到今盐城都比较富裕,现在则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人世代以水为生,以水为乐,水的灵性体现在盐城人的身上。
如今在盐城响水陈家港境内还有一座灌东盐场,号称中国东南第一大盐场,这里靠着海,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就连扑面的空气都带着浓浓的咸涩味。炎热的夏季是制卤煎盐的黄金季节,晒盐工们挥汗如雨,娴熟地运用着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晒盐法工艺,不停地忙碌着。他们的肤色上写满了艰辛,性格中透着坚韧和倔强,口音里也带着盐的咸味儿。从他们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盐城、盐城人和盐早已注定了的缘分,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这幅海盐文化的历史画卷。
盐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海盐产区,“淮盐出,天下咸”。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盐城本不叫盐城,西汉年代,叫盐渎。先民们在苏北这块海边滩涂上“煮海为盐”,为了把晒出的盐运出去,陆续开凿了运盐河道,于是便有了“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的海盐文化。盐渎这个名字,是到了东晋年间才改为盐城的。那时候的盐城其实并没有城,但她有一个个产盐卖盐的集散地,也许盐城就是因此而得名。
盐城的海是浅海,黄海潮起潮落,淤沙堆积,就会形成滩涂。按当地人说法,滩涂每天都会向东长,海岸会不断前移,很适合晒盐,新的盐场就是靠海而建,老旧的盐场因海水倒灌不进来逐渐被废弃,便成了盐交易的基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小镇。小镇的名称也与海岸东移密不可分,如上冈、大冈、龙冈、黄沙冈,冈是由岗演变而来,冈的意思就是亢也,在上之言也,其实就是高出平面的围土,用来围堵海水土堰,也有直接以堰命名的地方,如南草堰、北草堰。如今的东台、大丰两市区和阜宁、滨海两县城及富安、上冈等小镇,就是当年的盐交易基地。因此,盐城正是所谓的以盐而生的“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盐曾经代表着权力与财富,盐能影响历史,决定国运,引发战争。“盐利丰厚,贾人争趋”,盐商们“惟知自利,不知灶艰”,获取暴利,富可敌国。这是不该被忘记的历史镜鉴。然而,盐城的海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文化瑰宝,是千百年来经过多少次人口迁徙,一代又一代的盐民们用汗水和生命在盐城这片土地上书写的奋斗史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盐城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海盐文化是盐城人的根脉,2000多年的盐业发展史是盐城盐味十足、生生不息的文明进化史。当年盐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在这里以煮盐为生,南方北方文化、生活习俗在这里交汇,所形成的海盐文化孕育了盐城独特的气质。这里名人、大家辈出,从写《讨曹檄文》的陈琳到海国孤忠陆秀夫,从平民思想家王艮到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到书法大家宋曹,从出版大家印水心到名闻中外的盐城“二乔”(胡乔木、乔冠华),多不胜数,盐城西溪的盐官“三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名震四方。还有范公堤遗址、串场“运盐河”、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北极殿遗址都是海盐文化的产物,就连这里的淮剧等地方戏曲、民间谣谚都有盐的咸味儿。盐城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后羿射日、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妇孺皆知,世代流传。盐城的饮食文化自成一派,虽是盐卤浸泡的食物,却做成了咸淡适中的汤汤水水,形成淮扬菜系中独特的盐城派,“盐城八大碗”堪称美味佳肴,实属舌尖上的享受。
在盐城的发展历程中,不能不说100多年前张謇在此“废灶兴垦”的实践,推动了黄海滩涂生产方式的大转型,他成为滩涂文明向湿地文明转变的开创者。清朝末年,因盐城的滩涂淤长速度太快,历代所设的盐场离海越来越远,盐场引灌海水越来越困难,盐城海盐的产量远不如以前,张謇请示朝廷后,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废灶兴垦”运动在盐城揭幕。为充实人口,1916年冬天,张謇先后到海门、启东等地动员移民3500多户、18000余人到盐城滩涂种植棉花。到了1921年,移民到盐城的人数已达10万以上。这场移民活动,至20世纪40年代,已达30多万人,占到其时盐城总人口的1/3。这对盐城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盐城,城里已没有了盐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城市。但那些流淌了千百年的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直湍流不息,源源不断。这是盐城人的文化命脉。新中国成立后,盐城逐步发展,城以河邻,城依河建,河穿城中,河水悠悠,城市倒映在河水中,像一幅水墨画,通贯古今,气象万千。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绿树茵茵,鲜花烂漫,被称为“百河之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她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在祖国东部海岸线上。
盐城,因盐而城,以盐兴城,海盐文化的根脉注定了她的城市底蕴和气质。本土文化的根脉一旦消失,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的城市就会失去灵魂和生气。到过盐城的人都有一个印象,现在的盐城与她的名字相比,“城味”已经很浓,“盐味”似乎淡了一些。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盐城人正把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好海盐文化作为一件大事,修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还以海盐文化为主基调,不断赋予这座城市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让海盐文化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好盐城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6月2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