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昭通市鲁甸县调研报告 废墟之上崛起新家园 ——鲁甸县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

2020-10-15 17:11   云上松滋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0镇2乡97个村(社区)、1764个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148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47.5万人。

2014年,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鲁甸地震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到鲁甸灾区调研时强调:灾后恢复重建要和扶贫开发一起抓,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恢复重建的3年,鲁甸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灾区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共投资76.3亿元,实施489个项目,灾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镇村面貌、群众生活等各方面取得显著的变化。2017年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来到鲁甸县龙头山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给予了“恢复重建成绩斐然,经济发展生机盎然”的高度肯定。

如今的龙头山镇,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排列整齐,房前屋后繁花绿草,优美的自然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村民亲切的笑脸让人欣慰。昔日的地震灾区实现跨越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基本上形成了 “户户安居、家家有业、村村提升”的局面。尤其是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达6.8万亩,通过补植补造、提质改造,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

全县坚持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举全县之力决战脱贫攻坚,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32250户124561人降至2019年底927户2865人,累计减贫31323户121696人,贫困发生率从31.94%降至0.76%,9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通过省级第三方考核评估,省人民政府批准鲁甸县退出贫困序列。

一、主要做法

全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2014年以来,在恢复重建投入76.3亿元的基础上,再投入扶贫资金65.9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9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8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2.4亿元;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1.25亿元;县级扶贫资金11.68亿元;社会捐赠资金3.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扶持谁”“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推动“精准”要义落地落实。一是精准识别锁定对象。2015年至2019年先后开展三次建档立卡“回头看”,特别是2017年,抽调2659名干部组建摸底调查工作队,完成全县117042户430027人农业人口基本信息摸底调查,剔除识别不精准对象1794户6359人,新识别纳入1201户4668人,脱贫返贫433户1665人,做到了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二是对标对表精准施策。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五清”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九清”专项行动,通过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排查分析,建立户脱贫、村出列问题清单,扎实整改、补齐短板,确保“群众户户达标、干部人人过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短板弱项,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2019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68个。三是严格程序精准退出。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严格程序、严格考核、严格验收,确保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2020年5月,鲁甸县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全县脱贫人口错退率、漏评率均为零。

(二)全力抓好住房建设保安居。全县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48606户民房恢复重建、3809户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解决了5.2万余户群众住房安居问题。按照“不漏一房、不落一人,应纳尽纳、应改尽改”的原则,扎实推进“4类”“非4类”农村危房改造,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实施农村不安全住房改造2321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70户,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面达标。按照“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以房找人、以户找房”以及农村危房“清零”要求,全面排查拆除农村存量危房。全县累计拆除农村危房25451户、38177间,面积99.24万平方米。

(三)全力抓好易地搬迁断穷根。弘扬“搬不动大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47户19847人。2018年底,昭通市委、市政府将卯家湾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承接鲁甸、巧家、永善、盐津、彝良5县8322户35585人。坚持苦拼实干、挑灯夜战,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迁,搬迁坟墓445座,拆迁房屋1.2万平方米;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卯家湾砚池新城和“两园两基地”配套产业园,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35585人的搬迁入住;用半年的时间就建立健全了“133454”社区治理模式,成立6个社区党组织,将安置区划分为36个网格、76栋楼栋,按照“全方位统筹、高效率工作、精细化管理、保姆式服务”工作理念,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城新生活。

现在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在鲁甸县城北部崛起。 一年多前,这片小山坡还是成片的玉米地,经过17个月的不懈努力,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家园如期建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偏远山区群众8322户35585人搬出大山进入县城,开始幸福新生活。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卯家湾安置区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原则,在卯家湾选址一次性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其中安置区占地面积3700亩,建设安置房66栋8866套,配套新建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承接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个县的搬迁群众。2020年3月31日,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入住。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鲁甸县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引进广东粤旺集团食用菌项目落地卯家湾安置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介绍:“我们规划建设了1000个标准化大棚和4.8万平方米分加工厂房,可帮助卯家湾安置区50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增收。”    

鲁甸县按照“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的思路,分级建立劳务微信群,成立劳务输出协会,搭建互联网掌上“就业平台”,建立“工作站+社区+楼栋长”的网格化就业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制定实施“两园两基地”产业规划,在卯家湾片区建设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2200亩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打造万亩苹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配套建设一个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扶贫车间,加上安置区配套产业及周边企业可提供的600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搬迁群众户均一人就近就业。目前卯家湾安置区有劳动力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万人,剩余4000名劳动力将在安置区“两园两基地”实现就近就业。  

为了让搬迁群众早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市民,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在抓好产业就业支撑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理论、产业就业、人居环境、文明新风等10项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把“自强、诚信、感恩”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从物质生活、思想认识、致富能力、适应新家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年67岁的邹文昌来自鲁甸县梭山镇甘田村,老家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土地贫瘠,他们一家5口挤在狭小破旧的土墙房里。2019年底,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邹文昌一家欢欢喜喜搬进卯家湾安置区,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家。  

(四)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增后劲。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和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个全覆盖”要求,把发展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03亿元,大力发展马铃薯、苹果、樱桃、花椒、蔬菜、生猪、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海升集团,发展高标准苹果产业园2万亩,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2019年实现总产值2.68亿元,带动近2.2万户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32万亩,实现总产值9亿元,仅龙头山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花椒户就达1100余户,“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定位更加凸显,涌现出了龙头山镇光明村“花椒支书”谭德军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成功承办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鲁甸现场点,高标准建设马铃薯原种组培中心、种薯基地,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理世集团,马铃薯产业实现集原种组培、良种覆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2.5万亩,产值达3.52亿元,实现亩均增收1700元。分区域布局烤烟、蔬菜、水果和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多元化、多渠道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而丰富的土豆资源进行“噜咪啦”鲜切马铃薯片深加工,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苦磨练,实现了“小企业、大发展,小土豆、大市场”的梦想,从一个前身并不起眼的小型食品企业,发展成为以食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货物运输为辅的集团“小巨人企业”,现有云南鲁甸和水富两个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噜咪啦”鲜切马铃薯片15000吨规模,产品目前主要销往云贵川渝、陕甘宁青等十余省市和地区,在职员工9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2人),2019年集团实现营收4.2亿元。2010年以来,公司在原挂钩扶贫点马鹿沟村通过建设马铃薯基地取得较好带贫成效,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11月接到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钩挂包保”任务后,企业积极响应、快速反应,深入扶贫点水磨镇铁厂社区,对帮扶的上/下海子、老屋基、火草地4社80户362人贫困户精准对接,成立了公司扶贫领导小组,落实帮扶责任人11名,做到入村入社入户入地,制定年度帮扶方案,全覆盖深挖彻查。通过宣传动员,2019年18户建档立卡户和13户非卡户领到理世集团免费发放的优质种薯20余吨,打造了100余亩示范基地。通过“订单种植、种薯供应、种植管理、技术服务、价格联动、保价回购”方式推动加工型马铃薯种植示范。因前期气候干旱,为维护种植户信心、确保种植户不因减产而减收,企业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组织车辆上门进行收购,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2020年种植户对公司信心满满,除包保贫困户外附近村社主动要求种植公司加工型薯,种植面积今年已发展到1600余亩,带动成效逐步显现。

企业积极吸纳和优先录用建档立卡户通过培训到公司上岗就业,在公司现有职工中,90%以上为昭鲁籍,绝大多数属农民工,目前鲁甸工厂在岗员工中有35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公司与建档立卡户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年均工资24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增加3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公司将加工型马铃薯原料基地建设和推广种植作为“第一车间”来打造。在“订单种植、种薯供应、种植管理、技术服务、价格联动、保价回购”等环节下功夫,通过对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的不断扩繁和推广,2018年以来已先后在鲁甸、昭阳、巧家、彝良、永善、威信等地建成冬作、小春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原料供应种植6000亩、优质马铃薯大春种植基地30000余亩规模,种植涉及合作社10个,辐射带动种植农户近15000余户(其中贫困户3500余户),新增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0人以上,带动农民增收800元/亩以上,初步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优质原料的供给。

(五)全力抓好基础建设补短板。投入资金37.34亿元,新建、改扩建国省干道137.17公里、县乡村公路1914.27公里,实施县乡村道路安防工程795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贫困地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投入资金6.2亿元,实施“五小水利”、人畜饮水、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9268件,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分别达85.09%、86.12%,解决了120912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饮水保障全面达标;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行政村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达到出列标准。

(六)全力抓好社会保障惠民生。一是抓好教育保障。投入资金10.35亿元,完成11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重建、新建、改扩建工程,2017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补助建档立卡户学生39.47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二是抓好医疗保障。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公立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97个村卫生室“三个一”建设全部达标;全面落实“三个一批”救治政策,大病救治、慢性病签约和重病兜底保障均实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严格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有效杜绝了患病贫困群众小病拖大病、大病致返贫的问题。三是抓好民政兜底保障。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实现了无力可扶、无业可扶的特殊困难群体应兜尽兜、应保尽保。2019年底,全县纳入低保贫困户17353户23947人,纳入兜底保障525户924人,纳入特困供养847户868人,2019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2027人663.8万元。四是抓好就业扶贫。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强化就业意愿摸底、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劳务补贴等政策支撑,全县劳动力已就业19.6万人,就业率达80.4%;贫困劳动力已就业6.2万人,就业率达90.7%;易迁劳动力已就业1.9万人,就业率达92.2%。开发公服岗位7638个,其中公益岗位5268个,护林员2370个,涵盖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保安等6种类型,全部安排建档立卡劳动力担任,有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五是抓好社会帮扶。积极协调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挂钩帮扶部门帮助支持,努力构建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2019年,108家挂钩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1141.74万元,引进各类资金2228.65万元,有效帮助挂钩村及贫困户解决了一系列困难问题。扎实开展东西协作,与东莞市全面构建“携手奔小康”体系,共投入帮扶资金1.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2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4489.69万元,建设了一大批示范项目,教育、医疗、人才、产业等领域协作不断深化。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到鲁甸视察时,对两地东西协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七)全力抓好城乡面貌树形象。坚持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全民化,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落实、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大格局。累计拆除农村危房25451户38177间99.24万平方米,拆除“两违”建筑926宗15.2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4.7万户217万平方米的院坝进行硬化,建立河段、路段、绿化段、垃圾池“四个网格化”管理机制,每年植树1000万棵,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2020年7月,鲁甸县城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二、成效斐然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鲁甸县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蓬勃健康发展,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深切感受到,近几年是鲁甸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2014年至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从44.4亿元增长至76亿元,年均增速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035元、6521元增长至28481元、10633元,年均增速8.4 %、1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7亿元增长至4.79亿元,年均增速18.3%。六年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达262.68亿元。2020年8月10日,鲁甸县与云南环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云南长和企业管理公司、鲁甸兰跃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舟山璟润能源有限公司4家企业进行签约,云南环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将投资1亿元在鲁甸建设年产500套环保设备生产线,包括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烟气处理设备、粉尘处理设备、自控制设备等环保设备产品,并配套建设污水管道及玻璃钢容器生产线各一条。云南长和企业管理公司将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10000吨花椒啤酒生产线,预计10月1日前将生产出第一批啤酒。鲁甸兰跃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5万件调味品生产线。浙江舟山璟润能源有限公司将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速凝剂生产线。

(二)易地搬迁实现大跨越。建设13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315户8963人搬迁群众搬入新居;安置5个县8322户35585人的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如期建成入住。44548名搬迁群众告别边远贫困地区,在鲁甸大地上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

(三)民生保障实现大突破。通过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全县城乡基础设施取得了质的突破。住房、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长期困扰贫困地区发展的难题得到根本解决,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提升。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救助等各项扶贫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四)城乡面貌实现大改观。随着卯家湾砚池新城快速崛起,县城建成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5万人增加到10万人以上,财政收入从2014年1.7亿元增长到2019年4.79亿元,实现了“三个翻一番”。建成“四馆一中心”、朱提文化公园、环城路、崇文中学片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化率达43.8%。

近年来,龙头山镇把习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转化为培育优势产业的强劲动力,不断加大花椒种植面积并发展配套产业与其他产业,走上一条特色致富之路,按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标,种植6.8万亩花椒、10.3万亩核桃,2019年两项产值约3.5亿元,成为示范带动山区发展、生态保护、群众增收的绿色产业、致富产业。2020年,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大型养殖场落户龙头山镇,年产仔猪18万头,将进一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大面养殖,全面提升养殖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龙头山镇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前脱贫攻坚急需重点攻克的难题,通过“点对点、一站式”方式组织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有效保障群众务工收入。同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村一品”创特色,全镇产业就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6年来,龙头山镇抓重建战脱贫,在灾难中崛起,涅槃重生。4条公路326公里,村组公路全覆盖,都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鲁巧高速路即将开工建设,构建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循环和大动脉。实施管饮工程42件268公里,修建水池水窖7473个,饮水安全全覆盖。2017年实现恢复重建和脱贫摘帽“一个战场、两场胜利”。全镇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的3548户11630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1户2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750元增长到78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2020年5月,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步跨越50年。如今的龙头山镇,一幢幢民房,一个个新村,一条条油路,满山遍野的花椒和核桃,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从人们舒缓的笑脸上,从空气缓缓流淌的歌声中,腾飞的龙头山,将成为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重现“千年银都”风采。

(五)产业结构实现大调整。卯家湾“两园、两基地”配套产业快速发展,花椒、苹果、马铃薯、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全县花椒种植32万亩、苹果10万亩、马铃薯22.5万亩,特别是花椒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一县一业”主打产业,致富带动能力更加强劲。

(六)干部作风实现大转变。全县3983名帮扶干部把挂钩帮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提升了工作能力,锤炼了优良作风,形成了敢打善拼、苦干实干、坚韧求成的可贵品质。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贫困群众的情感认同和幸福生活。

三、经验启示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构建强力攻坚落实机制,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态度决心,持续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决战脱贫攻坚。

(一)着力构建高效指挥作战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指挥部,构建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指挥作战体系。建立“五级调度”制度,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工作部署、决策政令直达基层。制定完善《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十个全覆盖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涵盖如何识别、如何帮扶、如何退出等各项重点工作,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研判”,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当月存在突出问题、跟踪上月工作落实情况,实行工作后进单位承诺表态制,压实攻坚责任,确保攻坚成效。

(二)着力促进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以全员下沉、力量集中确保攻坚有力、成效过硬。认真履行挂乡联村责任,任命12名县级领导担任12个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将40名县级领导一对一挂钩到40个深度贫困村,将53名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挂钩到56个非深度贫困村,统筹推动脱贫攻坚。坚持尽锐出战,“硬抽人、抽硬人”,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96支、队员399名,3843名帮扶干部挂钩帮扶到村到户,县直各挂钩部门80%以上的干部职工下沉一线。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选人用人的大考场,以鲜明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导向,2016年以来,提拔使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干部占比超过80%。

(三)着力构建攻坚拔寨的坚强保障。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力整治扶贫领域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填表多等情况,坚决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组建专项纪律检查组,直插基层一线加强督查问效,对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时整改,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责任落实。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纪律作风问题,2014年来,全县查处扶贫领域问题64个,处理19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1人,问责37人,通报典型案例16批77人。

(四)在问题整改清零上下功夫。坚持把做好各级巡视考核督查发现问题整改作为重要任务,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问题整改工作,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各类检查反馈问题的整改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举一反三,自查排查,制定问题整改清单,逐一细化整改措施,实行台账式销号管理。目前,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3个方面22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需长期坚持15个。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7个方面33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需长期坚持25个。除中央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外,2020年中央及省级各类检查考核反馈问题共97个,已全部整改完成,需长期坚持58个。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县共检视问题4208条,已整改到位4195条,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将长期坚持2675条。

(五)在抓好疫情防控促脱贫上下功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以强有力的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县疑似和确诊病例均为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克服疫情影响应对支持政策,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是积极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2020年以来,全县为企业减税降费2111万元,减免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费1558.72万元。全力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全县25个扶贫车间全部开工,13家规上企业全面复产。二是狠抓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把疫情对劳务输出的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了“123456”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即:提供一份保单、组建县乡两级外出务工服务中心、成立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协会、建立县乡村组四级信息平台、落实“免交通费、免体检费、免防护费、补贴生活费、通讯费”五项补助政策、实施六类职业培训),精准对接工作岗位、精准做好就业服务。全县通过就业服务转移输出52224人(建档立卡户13216人),其中:组织市外转移就业43批次,开通专车258辆,“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输出劳动力1.2万人,预计可实现市外务工收入25亿元。三是狠抓产销对接和消费扶贫。在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计划投资1.8亿元分三期建设“鲁甸消费扶贫产业园”项目。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把鲁甸优质农产品和东莞巨大市场需求有效连接。2019年鲁甸县核桃、花椒、苹果等优质农特产品销往东部省市,销售额达8096.14万余元。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党员干部纷纷走进田间地头,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推广鲁甸县“噜咪啦”、蓝莓等农特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六)在巩固脱贫成效上下功夫。把实现贫困户长远脱贫作为巩固提升的重要目标,坚持贫困退出后工作力度、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四个不减”,认真对照20条巩固要求,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针对脱贫后续巩固,各行业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本行业的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对脱贫监测户1688户6913人、边缘户1308户5279人持续开展动态监测,重点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确保稳定脱贫。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